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,又称端阳节、龙舟节、重午节、重五节、天中节等,是集拜神祭祖、祈福辟邪、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。
传说端午节的由来是因为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日子,看到世俗世风日下,贪污腐败现象较为严重,于是就以投江警醒世人。
当然,端午节纪念屈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。端午节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对天上的一种敬畏,也是古人祭龙的仪式沿袭下来,所以笼中赛等以龙为主题贯穿端午节始终。
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节日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中秋节称为四大节日。
为什么五月初五叫端午节呢?
“端午”的“端”字本义为“正”,“午”为“中”,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。
古人历来崇尚中、正之道,“中正“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另外,端亦有“初”的意思,因此午(五)月的第一个午日,亦谓端午。
端午节的日期是固定的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,而农历五月又被称之为毒月。主要是这个时候气温迅速回升,细菌病毒滋生,还有的就是虫子等也开始繁衍活动。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,五日是恶日,相传这天邪佞当道,五毒并出
端午节有很多习俗,比如吃粽子、笼中赛、祭龙活动等等,但端午节还有一些习俗,一定要牢记,无论你多忙,一定要记住:一要躲,二要挂,三要吃,四要撒,老传统不能丢!
一要躲
既是躲端午的习俗,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过端午节。简称“躲午”,亦称“躲端五”。
俗以五月、五月五日为恶月、恶日,诸事多需避忌,因此有了接外嫁女儿回家躲端午的习俗。
这习俗是在宋代开始形成,陆游《丰岁》诗有“羊腔酒担争迎妇,遣鼓龙船共赛神”之句。
还有《滦州志》:“女之新嫁者,于是月俱迎以归,谓之‘躲端午’。”
其实形成这种习俗的原因,也就是过去比较贫穷,而且五月端午节前后没有多少粮食成熟,属于青黄不接的季节,这个时候女子可以回娘家多吃一点东西。
二要挂
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。也就是端午节在门口挂上艾叶和菖蒲之类的中草药,主要是用来驱邪、祛病的作用,同时还能够驱赶昆虫等。
因为这两种草药在五月初基本上成熟,而且还有一股的辛香味,香味特别的浓厚,所以能够起到驱赶昆虫的作用。毕竟五月到来之后已经是蛇、昆虫、苍蝇、蚊子等开始多的时候,这个时候用这个东西能够驱赶走。
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曰“鸡未鸣时,采艾似人形者,揽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验。是日采艾为人形,悬于户上,可禳毒气”。意思是采。艾叶需要在天蒙蒙亮时,露水未化之前采,最好最有效。
菖蒲为天中五瑞之首,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。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“百阴之气”,叶片呈剑形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。古书云:“截蒲为剑,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头,悬于床户,皆以却鬼。”
三要吃
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,这一点毋庸置疑,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了,而且依然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。毕竟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美食,这就是过节的意义。
传说屈原跳江自尽之后,人们为了防止江中的鱼吃了屈原的尸体,于是就向江中撒一些大米之类的食物,后来就演变成为了用粽叶包着大米煮着吃,这就成为了一道美食,被称之为粽子。
现在粽子的种类繁多,尤其是广东一带出现了肉粽子的做法,味道更加的鲜美,营养更加的丰富。但在煮粽子的同时,也可以在里面放一些鸭蛋、鸡蛋之类的食物,民间传说这样的鸡蛋或者鸭蛋吃了能够治疗头疼。
四要撒
这里指的是撒雄黄的意思,五月一般毒蛇开始频道活动的月份。毕竟这个月的温度相对比较高,正适合室内频繁活动,到处出没,尤其到农家是最为频繁。
关键现在蛇类作为保护的动物,不允许私人乱字捕捉,或者是打死等这种情况发行,否则就属于一种违法行为。
可是蛇类对于雄黄等都比较过敏,所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,可以在院子周围或者是屋子周围撒一些雄黄粉,能够避开蛇类等有毒的虫类靠近住宅。
大家都看过《白蛇传》,里面的白素贞就是善良的白蛇变的,与董永结婚之后喝了雄黄酒之后现出了原形,所以民间有传说雄黄能够阻止蛇类靠近住宅。
当然,不仅仅预防的是有毒的蛇类,还有一些蜈蚣、蚰蜒等毒虫等等。这些一般在大山里或者南方深山区域可以撒一些,撒在屋子里也可以。
总之,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大的节日,现在不仅仅是汉族人的节日。也是传遍了世界好多民族的节日。这不仅仅是纪念一些民族英雄的节日,也是一个美食的节日,更是一个爱国情操的延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