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2年9月,一场国际合作将中国推向了远洋海军运输的新时代。当时,中国以1.6亿美元的价格从乌克兰购回了一艘废弃的“费得科”级补给舰。这艘舰船当时已经进行到一半,然而,这并没有阻止中国专家的锐意进取。
技术“淘金”:中国从废舰中获取的珍贵财富
乌克兰,作为前苏联的制造基地,承载着丰富的海军技术资源。解体后,其海军舰船堆积如山,其中一艘被发现的“费得科”级补给舰引起了中国专家的浓厚兴趣。这艘舰船的动力系统完好,但船体只完成了一部分,成为半成品的废舰。
专家们通过深入观察和详细分析,发现这艘废舰技术领先于当时中国的905型远洋补给舰。于是,中国果断决定购买这座“金矿”,为海军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。
国际协作与“南仓”级的诞生
然而,购买废舰并非易事。乌克兰制造大型军舰所需的关键设备多数来自俄罗斯,这要求中国在购舰同时获得俄罗斯的技术支持。为此,中国分两路行动,一路人马到乌克兰购买补给舰,另一路则到莫斯科购买所需的系统设备。
在1992年11月6日,中乌签署购舰合同,但关键在于合同中不仅包含舰艇本身,更重要的是全套设计和制造图纸。这些宝贵的资料为中国新一代补给舰的设计制造奠定了基础。
“青海湖”号的闪亮登场
1993年5月,废舰与数吨的设计图纸一同抵达大连港,标志着中国首次接触到如此巨大的军舰。这艘被命名为“青海湖”号的补给舰,长189米,宽26米,满载排水量达3.7万吨,可携带2.4万吨补给物资,堪称超级补给站。
经过大连造船厂2年多的改装和调试,1996年5月8日,“青海湖”号正式交付东海舰队。其特殊之处在于,它不仅成为中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舰艇,更创造了人民海军的远洋航行纪录。
技术启示与新一代补给舰的崛起
尽管“青海湖”号在航速和自卫武器系统方面存在缺陷,但其购买引进为中国的海军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根据“青海湖”号的制造经验,中国自行设计制造了2.3万吨的903型补给舰,后又推出排水量达4.7万吨的901大型补给舰,被誉为“航母奶妈”。
如今,中国海军拥有13艘大型远洋补给舰和4艘岛礁运输补给舰,为中国航母走向深海打下了坚实基础。这段充满创意和冒险的故事,见证了中国海军由近海防御向远洋作战的崛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