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步入5G时代时,一部智能手机在手,就能知天下事,和所有有联糸的人通话、视频、聊天。可你想过沒有?在80年代前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样子的吗?那时的书信往来、鸿雁传书是常态。有急事只能用长途电话或电报。
一、长途电话
改革开放前,如果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有在外地居驻或工作的人,有了急亊需要告诉对方,用书信传递太慢,(从A省一B省大概最快也要3一4天时间)这时就想起用电话或电报来联络。
过去的电话,都是通过人工转换台接通的。每个省、市、县(区)、公社都有电话转换台,也叫"总机"。县域内的电话业务统称短途,县域外的电话统称长途电话。
短途电话,按住电话机摇铃要公社总机,通过公社总机再要通话的单位,要通单位后才能给找人。
而打长途电话,在单位座机是操作不了的,要到公社或县邮电局去打。先找业务员要张挂号表填写你要通话的省、市、县(区)及单位及联系人,这个表一定要填写清晰,不然的话会闹出笑话的,有时一字之差会谬之万里的。然后通过业物员给你联糸接通。因为长途电话是有线电话,占线的时间比较多。所以打长途电话需要等时间,有时要等1一2个小时。业务员给你接通电话未端,有人接听时开始计费,包括未端座机去找人的时间都在计费之内。
90年代初,随着程控电话的普及,拨号就能找到你要找的人,逐步替代了人工转换电话。进入新世代,随着手机的普及应用,人工转换的长途电话和短途电话都己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二、电报
电报过去常见于战争电影大片,开始用于民间大概在60年代后。
电报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波传送的,脉冲的长短强弱,它发出"哒…""滴滴"的音频,转换成英文字母,再转换成阿拉伯数字:0一9。它的读音为:栋妖两山世五六拐八九。每个字要有4个数字组成。这就是译电码。电码又分明码与密电码。民用的都是明碼,明码是固定不变的。而密电码怕泄密,译码本是经常变的。比如:3327本译为:"我″字,隔段时间修改了密码后:3327可能又译成"他"了。掌管秘电码的译电员,应是政治上绝对可靠的人。营级单位以上都有正规的机要参谋或机要秘书,连级单位一般有指导员掌管秘电码译本。
民用电报计费是根据字数的多少计费的。记的每个字是3分钱,阿拉伯数字按3个数为1个字,发送地址、姓名都在计费之内。所以拍电报时,地址与内容都言简意赅,每能省下一个字就能省下3分钱,有着惜字如金之说。
民用电报还分甲级,乙级。未端邮电局收到甲级电报后,会立即派人送达的,但是甲级电报也是要多付费的。乙级电报是随邮递员下乡送报纸、送信的时侯顺便送的。所以有紧急事情是要发甲级电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