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 首页 常识

乞巧节是农历几月几日(中华风俗—乞巧节)

时间:2024-08-03 08:00:46人气:100


“七夕”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星宿的崇拜。因为七月七日那天北斗七星最亮,古代读书人又把七夕叫“魁星节”,又称“晒书节”。

“乞巧节”又被称为“七夕”,它的确切起源时间没有可靠的记载。最早关于“乞巧节”的记载可追溯至东汉时期,出现在应劭所著《风俗通》中:“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侨。”

在汉代,人们已经开始有“乞巧节”的存在。据传说,乞巧节是牛郎织女双星相会的日子。大约在南北朝时期,人们开始将农历七月七日定为“乞巧节”,这可谓是最早的七夕节。唐朝时期,这一天被定为“女儿节”,而宋朝则将其称为“闺秀节”或“女儿节”。明清时代,这一天逐渐被称为“七夕”,并在民间逐渐演变成为如今我们所知的七夕节。

自汉代开始,每当农历七月初七临近的时候,年轻的女孩子们会穿上新衣,在庭院内一起穿针引线,制作小手工,培育巧妙的植物,唱着童谣,摆放着各种水果,以祈求智慧和巧术。这个过程被称为“乞巧”。不同朝代和地方都有自己独特丰富有趣的风俗习惯。

从晋代开始,七夕逐渐成为一个以乞愿为主的节日,人们的求愿范围也更加广泛。那个时候,女性们会在月光下一起使用彩线穿针,比赛谁能最快地穿过织女星的针眼。如果有女性能够穿过七个大小不同的针眼,就被视为“巧”,象征着她们的“心灵手巧”。

南北朝时期,南方才真正兴起了乞巧活动,乞巧节还诞生了一项名为“喜蛛结网”的活动。人们认为蜘蛛是织女的象征,所以在乞巧节时,女性会选择一只蜘蛛,将其放在盒子里,第二天观察蛛网,蛛网最密集的人被称为“巧”,寓意着幸福和顺利。

唐代,乞巧的项目又出现了新的变化。由于与喜子(也就是蜘蛛)有关,所以在唐朝,人们选择捉蜘蛛来判断巧的多少。除了乞巧,唐代还流行起了“化生”。以蜡作婴儿,浮水中以为戏,为妇人生子之祥,被称为“化生”。

甚至宋朝还形成了七夕物品买卖的市场,热闹程度可媲美“春节”的庆祝活动。除了乞巧,七夕节还增加了许多吃食斗巧的内容。从那时起,豆芽也成为了乞巧的象征之物。

在明清时期,七夕乞巧活动又增加了一项投针的玩法。这乞巧活动需要将针放入水中观察其影子。女性们会提前准备一碗“鸳鸯水”,即混合了井水和河水的水,轻轻地将针放入水中,观察针在水面上的影子是否呈直线状。如果是直线,说明乞巧失败,而如果弯曲或呈其他形状,就被认为是“巧”。

如今现代,“七夕”又被称为“东方的情人节”。诗句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”美好的描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