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讲一个古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:
孔子东游,见两小儿辩斗,
问其故。
一儿曰:“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
,而日中时远也。”
一儿曰:“我以日初出远,而日
中时近也。”
一儿曰:“日初出大如车盖,及
日中则如盘盂,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?”
一儿曰:“日初出沧沧凉凉,及
其日中如探汤,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?”
孔子不能决也。
两小儿笑曰:“孰为汝多知乎?”
上面这段两小儿辩日的文言故事,翻译成现代文就是:
孔子到东方游历,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,便问是什么原因。一个小孩说:“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,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。”
另一个小孩说:“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,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。”
一个小孩说:“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,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,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?”另一个小孩说:“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,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,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?”
孔子不能判决(谁对谁错)。两个小孩笑着说:“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?”
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更近,古人早就在争辩,可就是大教育家大学问家孔子也不知道。这应该是当时人类的科学认知所局限的。
生活在高度现代化时代的我们知道吗?是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,还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呢?
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对!
太阳距地球的远近,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决定的。地球每时每刻都在绕太阳公转,而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,而太阳位置在这椭圆轨道的两焦点之一,这样就出现了近日点与远日点。
每年阳历的一月初,地球到达近日点附近,每年阳历的七月初,地球到达远日点附近。
那么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刻,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大致是相近的。(理论上讲:当地球从近日点向远日点公转时,日地距离渐远,当地球从远日点向近日点公转时,日地距离渐近。)
那为什么早晨更清凉,中午更热呢?这是因为:早晨的阳光是斜射到地面的,热量较分散,故温度更低些,中午的太阳光接近直射,热量更集中,温度就更高些了。
那为什么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更大呢?这主要是我们人类的视觉差导致的。早晨,太阳在地平线附近,参照物是地球,故觉得大些,中午,太阳位于天空正中,参照物是无边的空旷的天空,故觉得太阳更小了。我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个对比观察: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画两个一样大的圆,然后在一个圆的周围画一圈小一点的圆,在另一个圆的周围画更大一点的圆。然后再观察,我们会觉得周围画了小一点的圆的那个圆更大些。这就是人的视觉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