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头城位于南京市鼓楼区,是一处六朝时期的著名遗迹。
遗址位于现清凉山一带,有“东吴第一军事要塞”之称,筑于楚威王七年(前333年)。
东汉建安十六年(211年),吴国孙权迁至秣陵(今南京),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,取名石头城。它扼守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口,“因山以为城,因江以为池,地形险固,尤有奇势”,是保障建康城西部安全的军事重镇,也是兵家必争之地,素有“石城虎踞”之称。


石头城之所以被称为石城,广义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别称,狭义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或石城山。

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,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,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。
此后数百年间,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,南北战争,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。

遗址公园就在清凉门桥底下,靠近清凉门公园这一端,从桥上有石阶可下。
一下来看到的就是清凉门

清凉门是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,坐东朝西,南为石城门,北为定淮门,是南京城墙现存的四个明朝城门原物之一,文物价值极大,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
遗址公园内游人不多,闲暇时刻,溜达溜达还是很安静的。

这里有很多流浪,成了小流浪的乐园,也就出现了不少来喂养的人群。下图右侧就是在喂流浪猫的人。⬇️

旧时城内设置有石头库、石头仓,用以储军粮和兵械。
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,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。
至南朝时,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。
现在的清凉门,就只看到一个城门了。⬇️

清凉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,因坐落在清凉山而被命名为清凉门,该门建成不久即被堵塞,地处偏僻,六百多年没有使用,如今打开,成为公园的出入口。
明朝洪武六年(1373)六月,该门设兵马司扼守。明朝洪武十二年(1379)三月,改称清江门。明朝中期,复名清凉门。

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,自唐武德八年(625年)后,石头城便开始废弃,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《石头城》一诗云:“山围故国周遭在,潮打空城寂寞回。淮水东边旧时月,夜深还过女墙来。”诗人笔下的石头城,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“空城”了。

清凉门为半圆型的内瓮城城门,建有内瓮城一座,门垣共两道,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,内瓮城呈半圆,正对主城门,主城门为单孔拱券结构,上建城楼已经不存,其余基本保存完好,城顶上存留一块绞关石,上凿有两个绞孔。


城门内景




城砖上的刻字,依稀可辨。






南京有几处城墙是需要购买门票的,但这里完全是免费的,在此走一走看一看也是一样的,很多地方没有修缮的痕迹,保留了古城墙的沧桑感和历史感。





清凉门的介绍⬇️




现在的清凉门2003年开放,已经是遗址公园的另一个入口了。




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,巨浪时时拍击山壁,将山崖冲刷成峭壁,褚红色砂砾岩因经古时长江水冲刷而凹凸不平。

此段城墙属于第三道城墙(宫城、皇城、京城、外郭)典型的包山墙——城墙于山体岩石连为一体,城墙上密集的枪弹痕迹证实这些遗迹是南京保卫战时留下的。

据地质学研究,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的浦口组地层。



“石城霁雪”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,即清凉山石头城的雪景。
想象一场漫天纷飞的大雪,雪花层层堆叠,四周一片静寂,上下一白,静谧无声,恍若出世。⬇️



“龟石群”⬇️,此处原为江滩,唐代以后,江水逐渐西移,石块经长年累月的江水冲刷,形成凹凸不平的风化层,磕之层层脱落,犹如乌龟脱壳,故名之。

在清凉门到草场门之间的城墙下面,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,长约6米,宽3米,因为长年风化,砾石剥落,坑坑洼洼,斑斑点点,中间还杂有紫黑相间的岩块,怪石嶙峋,远看隐约可见耳目口鼻,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,被称为“鬼脸城”。



水潭里那嫩绿的荷叶,一片片挨挨挤挤的,好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。透过密密层层的荷叶,可见亭亭玉立白里带粉的荷花,花朵千姿百态,各不相同。



南京民间有关鬼脸城的传说很多,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个魔鬼妄图穿石壁去人间作恶,它那狰狞可怕的面孔刚一从石壁上露出,恰好映照在石城下的江水里。魔鬼看到自己的丑恶嘴脸,欲出不敢,想退无路,只好把一张丑陋无比的鬼脸留在了石壁上。如今在“鬼脸”下方确有一汪清亮的池塘,从水面的一侧可以看到“鬼脸”的倒影,老南京人俗称之为“鬼脸照镜子”。

很多老南京人说,在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时,观看湖中的“鬼影”倒映可以祈福消灾,所以有不少游客都会慕名来到此处。


鬼脸照镜⬇️

这一神奇的传说,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人。
现如今,石头城公园遗址已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成为人们踏青觅翠、发思古之幽情的好去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