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 首页 常识

山西戏曲大全介绍(山西四大梆子知多少?)

时间:2024-07-08 07:30:27人气:100

山西是“戏曲之乡”,地方戏剧源远流长,其品类繁多的戏曲剧种,也居于全国之首。山西戏曲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,其地方剧种多达54个,占全国剧种的六分之一。

山西省戏曲剧种中的大戏是"山西四大梆子",那么,你知道山西四大梆子指的是哪四种吗?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吧!

山西的山多,自古交通不便,这本来是不利条件,却因此而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剧种。蒲剧、晋剧、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,被称为“四大梆子”,其中,蒲剧、晋剧、北路梆子同根异枝,一脉桕承,皆为梆子声腔的正宗,山西的四大梆子戏,传统剧目中大多是杨家将、岳家军、公案戏、爱情戏,说明了山西的地方戏和人民群众保持着休戚相关的血肉联系。

蒲剧

蒲剧又称蒲州梆子,也称"乱弹"、"晋腔"、"山陕梆子腔"等,与中路梆子、北路梆子、上党梆子并称为我省四大梆子。清嘉庆、道光年间,蒲州梆子慢慢形成了南路、西路两个流派。

南路派以芮城为中心,演唱风格大弯大调,基本不使用假嗓;西路派以蒲州为中心,演唱风格大都粗犷火爆,在特技上有一定功夫,且唱词较多,戏文通俗易懂,剧目丰实。

清咸丰、光绪年间,祁县太谷票号用一千两白银收买了蒲州的一个戏班,他们到全国各地走访演出,在此期间,带出了一大批著名演员如七百生、老蒲州等,他们在走访演出的同时,同中路梆子、北路梆子及京梆子有了密切接触,使他们的戏路加宽广。蒲剧名伶人才辈出,如老元儿红(即张世喜,山西猗氏马营人、郭宝臣之师)、郭宝臣、二宝红、天明亮、盖陕西、十七生等都能独当一面,而郭宝臣、侯俊山尤为杰出。

蒲剧的音乐包括唱腔、曲牌和锣鼓三部分;剧目有本戏、折戏等500多个,分别以唱、做、念、打取胜的剧目均有。在群众中影响最大者为《窦娥冤》,这台戏集蒲剧演员的精华,珠联璧合,艺术精湛,称誉一时。蒲剧在表演特技上主要有帽翅功、翎子功、髯口功、梢子功、椅子功、幡子功、跷功、扇子功等。

晋剧

晋剧又称“山西中路梆子”、“太原梆子”,解放后定名晋剧,是山西的主要地方剧种。它和蒲州梆子、北咯梆子、上党梆子合称山西“四大梆子”,流传在山西中部、河北北部,以及内蒙、陕北等广大地区。

晋剧是在清代道光,咸丰年间,在晋中秧歌的基础上,吸收蒲剧、昆曲、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音乐成分,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,逐步发展并盛行起来的。它的唱腔既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,而又圆润工细。经常用大没唱词来表现戏剧情节,用对唱代替对白。在板类上,主要有四股眼、夹板、二性、流水,以及用来表现激昂情绪的介板和表现悲痛的对白。它的每个行当各有不同唱法;唱腔变化多端;丰富多彩。晋剧的许多技巧表演,如翎子功,鞭子功,梢子功(甩发)也是很驰名的。

抗日战争时期,在革命根据地一带,不少艺人曾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,为抗日战争服务。解放后,晋剧出现了《打金枝》,《蝴蝶杯》、《刘胡兰》等许多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。

北路梆子

北路梆子,是山西“四大梆子”剧种之一。流行于晋北、内蒙及冀西北一带地区。渊源于蒲州梆子,清同治、光绪年间即已盛,七七事变后,由于日寇摧残,班社解散,艺人改业,几乎濒于绝灭,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届戏曲会演才重新恢复起来。

北路梆子的唱腔、曲调,念白均同蒲剧相近,但音凋更为高亢,富有塞外山野味。特别是它的“弯调(即花腔)”,唱起来千变万化,婉转动听。唱腔板式主要有:慢板,夹板、二性,三性、垛板、流水、箭板,滚白等。北路梆子擅长大段的演唱,每句基本遵循弱起强落”的规律,但由于按字行腔和依情演唱,听来变化多姿,绝不单调。

上党梆子

上党梆子由于其产生并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的上党地区而得名。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,说法很多,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府(今山西晋城)。虽名为梆子,实为昆(昆曲)、梆(梆子)、罗(罗罗腔)、卷(卷戏)、簧(皮簧)5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剧种。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,但与以上3大梆子迥然不同。

上党梆子经过历代艺人的探索、创造,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程式和艺术风格。上世纪80年代,上党梆子异军突起,涌出《杀妻》、《借粮》、《两地家书》等一批新鲜剧目,并在表演、音乐、舞台等方面有所创新,使上党梆子在保持原剧种特色的基础上,使剧情更加抒情、动人,受到观众的喜爱。

百年一梦,一曲千年。如今,在多元化的时代,传统戏曲也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,戏剧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,总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盛宴,这或许就是传统戏曲能够延续千年,却依然具有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