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 首页 常识

定襄县属于哪个市(中国县市旅行介绍——山西省.定襄县)

时间:2024-11-15 08:00:31人气:100

01 定襄县概述

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北中部,该县三面环山,四水贯流,地形由东向西呈簸箕形。北面与原平市和五台县相邻,东南与盂县和阳曲县接壤,西侧则与忻府区相邻,总面积达到865平方公里。

定襄县

定襄县是忻州市的粮食主产区。该县土地肥沃,气候温和,拥有54万亩耕地,其中36万亩为水浇地。主要农产品包括瓜菜、小杂粮、辣椒等,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亿斤左右。

定襄县

定襄县不仅是农业重镇,也是工业基地,尤其以锻造业闻名,被誉为“中国锻造之乡”。该县拥有众多锻造企业,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,如石油化工、航空航天等,且产品远销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定襄县

02 定襄县历史

定襄地区在春秋后期(公元前541年后)属于晋国,战国时期则属于赵国。

西汉时期,该地区被称为阳曲县,属于太原郡。东汉建安二十年(215年),阳曲县被迁移到太原界,并在阳曲故城设立了定襄县,隶属于新兴郡。

西晋时期,定襄县境西北部设立了晋昌县,两者同属新兴郡。

定襄县

北魏太武帝时期,蒲子县被侨置在定襄境北。后来,晋昌县被并入定襄县。

隋文帝开皇十年(590年),平寇县被迁移到崞县,定襄地区并入秀容县,属于楼烦郡。唐朝时期,定襄县被复置,并隶属于忻州。

北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年),定襄县被并入秀容县,但后来在哲宗元祐元年(1086年)又复置。

定襄县

明清时期,定襄县继续隶属于忻州。

1914年,定襄县划归雁门道。1949年,定襄县属于山西省忻县专区。1983年,忻县地区改称为忻州地区,定襄县仍然属于之。

定襄县

03 定襄县旅游景区

阎锡山旧居:位于定襄县河边村,旧居始建于1913年,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完工,历时24年。这座占地约50亩的民国时期老宅,包含了都督府、得一楼、上将军府、二老太爷府、穿心院、东花园、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30多座院落,近千间房屋(现存27座院落,700余间房屋),总占地面积超过33000平方米。

阎锡山旧居

阎锡山旧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北方四合院的特点,装饰有精美的砖雕、石雕和木雕。这些建筑不仅是阎锡山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,也是阎锡山政治生涯的象征。1988年,阎锡山故居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成立了河边民俗博物馆。是国家级4A景区和国家二级博物馆。

阎锡山旧居

七岩山景区:七岩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魏时期(519年)。在山洞中,有滴水形成的七宝池,因此宋代以前七岩山被称为七宝山。景区包括七岩山寺庙群、留晖洪福寺、居士山、西沟、夏家寨、吕布池等六大景点。其中,七岩山寺庙群是忻州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留晖洪福寺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七岩山景区

景区内还有镌刻于公元276年的摩崖石碑,是山西省内现存的唯一西晋古碑。此外,还有北魏比丘慧端造像及碑记、东魏七宝山灵光寺千佛摩崖造像碑记、北齐光武令赵郎奴摩崖造像及碑记、唐代摩崖造像碑记、唐人房焕碑等石刻瑰宝。

七岩山景区


04 定襄县古迹

定襄洪福寺:位于定襄县宏道镇北社村,创建年代不详,但据寺内碑记至迟建于北宋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定襄关王庙:位于定襄县城北关,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五年(1123年)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洪福寺

白佛堂:位于定襄县河边镇继成村,始建于宋代,重修于明清。

留念大寺:位于定襄县宏道镇留念村,始建年代不详,现存建筑主要是大明天顺七年(1463),乾隆三十五年(1770)所建。

七岩山摩崖造像:位于定襄县南王乡黄场峪村,现存东魏、北齐和唐代摩崖造像及石窟共9处。

关王庙

任城王居士窒:位于定襄县南王乡尧头村,始建于魏武定四年(546)。

回凤塔:位于定襄县回风村北,始建于宋元祐元年(公元1086年)。

定襄文庙:位于定襄县晋昌镇城内村,创建年代不详,现存为明清时期建筑。

定襄文庙

西社遗址:位于定襄县宏道镇西社村,新石器时代遗址。

阎氏石刻纪念碑亭:位于定襄县河边镇河边三村,始建于1935年。

定襄尊经阁:位于定襄县晋昌镇城内村,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