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 首页 常识

不耻下问的典故是什么(成语故事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)

时间:2024-08-03 11:00:26人气:100

敏而好学、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



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



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孔圉,字仲叔,卫国大夫,孔圉为人正直,聪明好学,敏而好学,而且谦虚,不耻下问。




孔圉为卫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,卫国国君为了表扬他,并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,在他死后,特别赐给他一个“文”的谥号。



谥号是一个人一生言行的总结。



后人都尊称孔圉为孔文子,而孔子则为孔夫子。古代讲文治武功,“文”历来是个很高的评价。




孔子的学生子贡,也是卫国人。他对孔圉享有“孔文子”这么高的荣誉称号,感到不服气,很不理解,认为孔圉得到那样高的荣誉称号,似乎有点评价过高了。




有一次,子贡询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“文”的称号,说:“老师,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,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,为什么要偏偏赐给他 '文' 的称号呢?”




孔子回答说:“孔圉非常勤奋好学,他脑筋聪明又灵活,而且有任何不明白的事情,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,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人家请教,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和丢脸,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。所以,赐给他 '文公' 的称号并非不恰当。”



在古代社会,等级观念十分严重,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很少有来往,位高的人多耻于向地位低,身份卑下,学识不如自己的人求教,

地位高的人能做到“不耻下问”是很不容易的,因此孔子认为卫国大夫孔圉在这一点上尤其可贵。


只有虚怀若谷,善于向别人请教,不断完善自己,才能精益求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