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 首页 常识

伊朗存在的理由就是“反美”

时间:2024-07-20 11:45:34人气:100


伊朗为何仇恨美国,坚决要反美,这得从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说起。伊斯兰革命是中东伊斯兰苏醒运动的标志性事件,它导致了“不要东方,不要西方,只要伊斯兰”的伊朗共和国的建立。革命改变了伊朗的历史发展进程,而且改变了中东的地区格局,对世界形势产生了影响。

(一)

伊朗属于非阿拉伯国家,主体民族是波斯人,信仰主要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。1925年,巴列维王朝建立,从而结束了国家混乱和殖民干涉的历史。二战后,巴列维国王加快了现代化进程,伊朗政府以石油为后盾,大力推动工业、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。巴列维指出,只有高速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异。然而,美国却对国王一味加强个人专制,而不考虑政权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做法表示不满。1959年12月,来访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在伊朗国会发表讲话,暗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对国家安全的不可或缺。肯尼迪就任总统后,更是公开施加压力,要求国王进行社会经济改革。在这种形势下,1961年5月,巴列维任命前驻美大使、经济学家阿里·阿米尼为首相,并随后解散了反对改革的国会。

巴列维坚持世俗化的现代化模式,宣称伊朗的民主包括政治民主、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。1963年1月,他在全国第一次农业合作社大会上宣布了“白色革命”六点计划,该计划在26日举行的全民投票中以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。所谓经济民主,即按照民主原则,公平地分配资源、物资和劳务,建立包括国营和私营部门在内的混合经济。所谓社会民主,即充分满足人们在食品、衣着、住宅、教育、卫生等方面的需求,使公民生活获得全面发展。总之,经济、社会的民主,实际上就是改革封建的土地关系、缓和城市中的贫富悬殊,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。而之所以称为“白色革命”,就是因为要进行一场国王与人民的革命,希望通过改革和发展,避免左翼力量的红色革命和什叶派宗教势力的黑色革命。

(巴列维时代的伊朗街头帅哥美女)

“白色革命”取得了显著成效,石油美元源源不断流入。1971年10月15日,伊朗隆重举行庆祝居鲁士大帝建国2500周年,共有69国代表参加,其中包括9位国王、5位女王和19位总统。同样值得世界称赞的还有妇女解放,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。1963年对选举法的修改,使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,她们参加了1963年的全民投票。1967年,伊朗议会又通过《家庭保护法》,取消丈夫的任意离婚权,禁止临时性婚姻,并对多妻制进行了限制。

巴列维把“五五”计划的投资指标提高一倍多,宣称要把伊朗建成世界强国。这番豪言壮语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,美国把伊朗视为自己在波斯湾的重要盟友,尼克松总统宣称伊朗将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常规武器。1972至1977年,伊朗仅从美国进口武器即达120亿美元,军费开支在70年代平均占国家预算的30%,建立起一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庞大军队(40万)。

(二)

然而,在伊朗,什叶派宗教势力有着自上而下的较为完备的组织力量和经济基础,以及参与政治的传统,因而成为反对改革和开放的领导力量。他们反对国王的宗教政策、土地改革、妇女解放、政治民主和亲美外交。1963年,宗教领袖鲁霍拉·霍梅尼领导巴扎(传统市场)手工业者发动了反对“白色革命”的大规模群众运动,但他本人随后被驱逐出境。

在流放中,霍梅尼的政治思想从捍卫宪法发展为反对君主制度和重建神权政治。这一转变标志着对几个世纪以来什叶派宗教实践的否定,而与此同时,知识分子也出现从宗教中寻求社会经济问题的倾向,主张在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社会。其中,阿贝哈桑·巴尼萨德尔提出“伊斯兰经济学”,认为在伊斯兰社会中唯真主享有绝对的所有权,国家的权力有限,而私人只对劳动和产品有相对的所有权。

随着各阶层反政府斗争的进行,涌现出许多政治组织:代表手工业者和下层毛拉(伊斯兰教职称谓)的伊斯兰敢死队,伊斯兰民族党,伊斯兰圣战者组织,代表伊斯兰知识分子和学生的人民圣战者组织(1965),国民自由运动,穆斯林人民革命运动,等等。1974年后,工人多次发动罢工,孕育着一场革命即将到来。1977年6月,民族阵线的三位领袖发表声明,谴责国王的改革和开放,之后各地出现了示威游行。国王被迫解除首相胡伟达的职务,任命经济学家扎·阿姆泽加为首相,并释放了部分政治犯。但是,一切让步措施都无济于事,在宗教人士的号召下,群众运动不断发展。1978年1月9日,库姆城出现示威游行,警察打死70人。5月,伞兵部队进驻该城。

巴列维国王一让再让,为了安抚群众,8月,任命毛拉之子谢·埃米尔为首相,并且恢复了希吉来历,关闭了赌场,解散了妇女事务部,清洗了特务机关,放弃了新闻检查。但是,群众运动继续一波接一波,高举霍梅尼的画像进行游行。在法国首都巴黎,川流不息的伊朗人拜见霍梅尼,霍梅尼号召打倒国王。他的讲话还被录制成磁带,迅速送到伊朗各地。9月7日,反对派宣布全国总罢工。次日,军警开枪镇压,至少打死700人。到11月,温和派也改变了立场,他们的领袖巴扎尔甘亲自飞到巴黎,宣布接受霍梅尼领导。11月中旬,巴列维任命军队总参谋长爱资哈里组成军政府,但是军队内部也出现了动摇,开小差现象层出不穷。

在严峻的局势面前,美国要求巴列维出走,把权力交给温和的反对派,以防激进派执掌政权。国王只好屈服,在与民族阵线的谈判失败以后,与民族阵线领袖之一沙普尔·巴赫蒂亚尔达成交权协议。但是,12月10至12日,德黑兰又爆发了上百万人的大游行。于是,16日,巴列维国王出走,结束了伊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。

巴赫蒂亚尔政权遭到以霍梅尼为首的宗教势力和群众的激烈反对。人们自发地起来夺取市政机关,空军士兵进行绝食,政府官员、国会议员和摄政委员会委员也都纷纷辞职。1979年2月1日,霍梅尼从法国返回伊朗,在德黑兰机场受到上百万群众的热烈欢迎。5月,他任命巴扎尔甘为临时革命政府总理,形成了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。此时,美国担心伊朗内乱引起苏联干涉,力劝军队保持中立。2月12日,巴扎尔甘内阁接管全部政权,伊斯兰革命宣告胜利。

(三)

伊斯兰革命的胜利,标志着伊朗现代化改革的终结,这场革命的目标直指巴列维王朝,以及在伊朗享有重要政治、经济和军事地位的美国。革命的参加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,城市手工业者和贫民是运动的主力,而领导者是宗教势力,知识分子则是其同情者。总之,这是一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倒行逆施行动,重新把伊朗拉回了守旧、落后时代。4月1日,霍梅尼宣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,并成为伊斯兰革命最高领袖,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。但有意思的是,伊朗的国庆日却不是国家建立的日子,而是2月11日,因为这一天为霍梅尼开始掌权的日子。

伊斯兰革命的另一方面压力和影响是,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,王室财产被没收,富人纷纷出逃,象征美国特色的可口可乐、肯德基、麦当劳,以及酒吧、咖啡馆、电影院、红灯区、赌场等被一扫而光。从此,伊斯兰教的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,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重新蒙上了黑纱和长袍,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“打倒美国”的口号。11月1日,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向美国和以色列示威,并将美国政府称作“撒旦”和“伊斯兰的敌人”。这一反美口号极富号召力,很快便有千余人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周围进行抗议活动。4日,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占领了美国大使馆,将美国国旗撕下来,而挂上写着“真主伟大”字样的白旗,最后将52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,作为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人质。

人质事件发生之后,美国朝野哗然。从10日起,美国出台一系列制裁伊朗的措施,同时号召西方盟友对伊朗进行制裁。至此,美伊双方陷入僵局,谁都无法提出和平解决的方案。1980年4月7日,美国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。卡特总统发誓他将保护人质的的生命,但是他能做的却很少。7月27日,巴列维国王逝世。9月,两伊战争爆发。此后,伊朗变得越来越希望能够尽快解决人质危机,而在美国,卡特却于11月的总统竞选中败给里根,分析家认为其在人质危机中表现出的无能是失败的主要原因。

伊朗人质危机体现了伊朗反美情绪的扩大以及国家化,使得美伊关系跌入历史最低谷。虽然后来又有所缓和,但双方仍然持续保留了敌视心态,都有互相颠覆的计划和行为,只是还没引发两国全面爆发战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