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筼”的读音是 yún(音同“云”)
释义:
“筼”在汉语中主要用来形容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,这种竹子的特点通常是皮薄、节长而竿高。
在古代文人诗词中,“筼筜”一词常常被用来象征挺拔修长且生命力旺盛的竹的形象,也常用于构建清雅脱俗的自然景致描写。
详细解释:
筼筜(yún dāng):指的是一种生长于水边的竹子,多见于中国南方的湿地或溪流湖泊旁。
在古籍及文学作品记载中,筼筜可用来编织竹器,制作竹房(筼房)、有长柄的竹笠(筼簦)等。
晋·张勃《吴录》:“始兴曲江县有筼筜竹,围尺五寸,节相去六七尺,夷人以为布葛。”(据《太平御览》卷九六三引)
另外,各地有以“筼筜”为名的地名:如厦门思明区筼筜街道办事处;福建省福鼎市店下镇筼筜村;浙江省瑞安市筼筜桥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