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一幅中国政区图,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不同省份颜色之间弯弯曲曲的线条,这就是中国的行政区划。表面上看,这些线条并无规律,但是联想到中国很多省份的名称,如河北河南、山东山西、湖北湖南、广东广西,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行政区划是有一定的规律的。而且,行政区划并不是今天才有,早在春秋战国,列国纷争时代,行政区划就已经存在了。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同朝代的行政区划会有所差别,但是行政区划的两大原则:“随山川形变”和“犬牙交错”,却是保持不变的。
中国政区图
随山川形变
随山川形变,指的是依凭山脉、河流、湖泊等自然地物作为行政区边界,使行政区与自然地理单元保持一致的划界方式。这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。
人类诞生之初,与动物无异——以生存和繁衍为主要目标,那时的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是采集和狩猎,极度依赖自然环境。而后人类开始种植作物、蓄养牲畜,变成了食物生产者,降低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聚落、部落、联盟乃至国家渐次形成,人类族群的规模不断变大,所需资源同样与日增多。最初以居住地为中心的生产区域不断扩大,向外延伸,直到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——自然环境障碍,如山脉、河流、湖泊,或者势均力敌的敌对国家方才停止,而国家疆界就此诞生。行政区划的意义与国家疆界类似,差别在于是对国家疆界的划分,以便于官员进行治理的。
所谓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讲的就是自然环境隔离的一片区域,其语言、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必然类似。所以,随山川形变原则下的行政区域划分,保持了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,行政区内部不仅自然环境相近,人文习俗也保持统一,对于行政管理来说必然会具有方便沟通,方便管理的优势。
然而,随山川形变的划分方式的劣势也同样明显。自然环境隔离之处,自然而然就是易守难攻的地方。对于统治者而言,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。举例而言,四川省在古代称为“蜀地”,四川盆地四面临山,北部是米仓山和大巴山,西部是龙门山、大雪山,南部是大凉山,东部是武陵山、巫山,真正是四面险塞,进出蜀地只有北面的汉中和东面的长江。因此,只要防守好这两个地方,蜀地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。
三国时期益州北部
明末欧阳直公的《蜀警录》中就有“天下未乱蜀先乱,天下已治蜀后治”,而蜀地自古以来确实是叛乱最多的地方。据统计,从从秦朝开始,蜀地境内爆发的成规模的农民起义有一百多次。蜀地也多次建立起政权,著名的有刘邦在汉中称王进而一统天下;刘备凭借益州,即蜀地,与曹魏和孙吴三分天下。
犬牙交错
既然随山川形变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,那么古代帝王自然不会放任不管,于是便有了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原则。即不以自然环境障碍作为边界,而是放在行政区内部,那么自然环境障碍就失去了其屏障的作用。
在古代,除了都城这种重要城市,其他行政区都只会在边境处放置防御的军事力量,而不会在行政区内部设立军事防御重地。那么如果自然环境作为行政区的屏障,防守起来会很容易。那么把这种防御屏障放到行政区内部,就会消弭这种防御机制。
犬牙交错的原则虽然可以使行政区的自然屏障失效,但是就会失去由随山川形变划分的行政区所带来的优势,导致一个行政区可能包含多个自然地理单元,各个单元之间地貌不同,生产方式、作物不同,人文风俗也不同,这会对治理带来较大的困难。
当然,这一点不能一概而论。因为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内部,不同城市贫富水平不同,有利于富带贫,从而推动整个行政区的经济发展。而且,不同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差异,同样可以形成优势互补,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。
陕西政区图
如陕西省就是由三部分组成,北边的黄土高原、中间的关中平原和南边的汉中盆地。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在一个层面,富裕的汉中、关中和贫瘠的陕北同在一省之内,以富济贫,若无大事,无需中央宏观调控。
总的来说,行政区划主要以随山川形变为主要原则,辅以犬牙交错。在恰当的地区采用恰当的划分,就能收获这两种划分方式的优势,同时回避掉劣势。